游客

遭抵制、被封杀,这老戏骨真招人恨呐!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08-17   浏览次数:450

01

前几天陪爸妈看电视,看到电影《过年》剧组重聚。

片子导演是黄健中,主演阵容强大,有赵丽蓉、葛优、梁天、六小龄童、李保田等人。

除了赵老师,其他几位大咖都到了,唯独李保田没去。

仔细一想,是啊,这都多少年没看到李保田了。

图片

李老师上次抛头露面,还是2020年的电视金鹰节舞台上,拿了一个“终身成就奖”。

获奖当天,他说,这些年不是没机会演戏,是不合适,太多“老头”的角色来找,可都是千人一面,一些没有挑战性的角色:

“等哪天机会合适了,我一定会再为观众们服务。”

图片

他上台时,下面那些有志于在表演上有所建树的中青年演员,一脸崇拜。

印象中,上一次看李保田主演的剧,还是那部火遍全国的《神医喜来乐》。

竟是20年前的事了。

后来李老师再没演过那么火的剧。出现在荧屏上的身影,慢慢也少了。起初以为是剧目谄媚年轻人,让他没戏演,看了李老师的采访才知道,《神医》之后,他就被扣上了一个“戏霸”的帽子。

从那时起,他得罪了一大帮投资人。

图片

故事还得从李保田学戏前开始说起。

李老师打小就是个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在他成长过程中,每遇到不公正的事,不是忍受和回避,而是拧起性子,直来直去。李保田出生在一个还算有地位的家庭,父亲是军人,参加过胶东起义的老革命。

他小学成绩不好,四年级数学就不及格了。留级后,父母让他用旧课本。课本早被他啃成了一个椭圆形,上面画满了小人。

课本没法用,书也念不进去。老师不喜欢他,动不动罚站。他在班上年纪最大,个头最高,成了被笑话的对象。一次罚站,老师忘了叫他回家。天黑了,爸妈才找到学校。父母觉得这种教育方式欠妥,写信给学校。学校把信转给老师,老师记仇,李保田被孤立,在班上受尽了挖苦。

李保田本就特立独行,不爱扎堆。被周围孤立后,他开始厌学,没事跑去剧场门口,捡中途退场的票根,进去看几十分钟。学业就此荒废。混了一年半,实在学不动了。六年级的冬天,江苏省戏曲学校来徐州招生,他拉着弟弟去报名。考试时,他放得特别开,顺利通过。

等他回家告诉父亲,不读书,想学戏,换来的是一阵暴怒。父亲有文艺细胞,会拉二胡,演过社戏,但一听儿子要学戏,顿时觉得有辱门风。

李保田挨了一顿毒打。父亲没办法,放他走了。此后,李保田只回过一次家。父亲一见,就说“你要被剧团刷下来,回家上学还来得及”。母亲也流着泪劝他回家念书。可李保田打定了主意,就想唱戏。

父亲不忍心,给了他两块钱,叫他看电影。由于戏校生活太苦,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李保田偷偷拿钱买了零食。父亲得知,再次暴跳如雷。

这一次被父亲骂走后,李保田再也没回过家。

那一年,他才14岁。

02

到戏校学戏,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精彩。在那个荒芜的年代,好像不管干什么,都有一些苦涩的味道。那些岁月里,李保田接触到了人性恶,接触到了死亡,接触到了绝望。为他日后表演,做了铺垫。

进戏校时,李保田想学京剧。剧团里教的,是失传已久的柳子戏。老师也不是科班,是民间高级票友。李保田找领导,说想学京剧。周围人扔来白眼,怎么你还瞧不上我们的柳子戏?李保田无奈,分科时,选了丑行。

丑行机智、活泼,容易招人喜欢。

多年后,李保田忘了,自己是不是为了招人喜欢,才学了丑。反正在剧团,他很不招人喜欢。他来自城市,别的孩子来自乡村。在他们眼里,他是个天生优越的“街滑子”。别的孩子父母,能给师傅们送粮食。他什么也送不上。

他还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

学戏那几年,赶上“自然灾害”。吃不饱,穿不暖。冬天没鞋,脚上全是冻疮。吃不饱还要练功,累了,实在起不来,有个老师冲他身上跺脚,说你别装死。李保田气不过,跑去墙上写大字,骂那个老师断子绝孙。

要不是一个下放干部说了几句好话,李保田就要被开除。

如此一来,他在剧团更不招人爱了。

师哥借走他的蚊帐,用了一个夏天,锁进箱子。第二年还给他,已经被老鼠咬满破洞。没多久,师哥接过师傅衣钵,演了师傅的角色。他终于可以上台,演师哥之前的角色。为此,他托人带话,让两个弟弟来看。

结果,李保田一出场就忘了台词。周围演武士的孩子们逮着了机会,在台上结结实实打了他一顿,将其“乱刀砍死”。

街滑子丢脸了,其他学戏的孩子,都觉得大快人心。

图片

第二次上台,演折子戏《程咬金打店》里的店家。一上台,李保田后脊梁冒汗,做了一夜的准备,愣是又把词忘了。

那一秒钟,他感到天晕地旋,就在快要倒下时,才想起那句词。事后他说,差点要跑一辈子龙套了。

那段岁月不光是饥饿、寒冷,也有温情。譬如师傅,不像其他老艺人,对徒弟呼来喝去,要求端茶倒水,还让洗脚。师傅教会他很多做人的道理。

可好景不长,不久,老人家得病,不治身亡。

那年月,各方面条件都很差。李保田曾眼睁睁看着一个师兄断气。饥荒之下,他营养不良,每个月有七八天吃不上饭。濒死时,靠团里发的八斤豆子补助,熬过了寒冬。

后来,母亲知道他那些年受的苦,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但就这么苦,李保田只有一个念头,自己得成角儿。他挨着饿,拼命练功。人家六点起,他就五点起。人家五点起,他干脆不睡觉。身体终于扛不住,人像木棍一样倒下了。等他醒来,人在徐州的病房里。

万万没想到,父亲也正在隔壁的高干病房治病。李保田壮着胆去探病,跟父亲聊天。最后一次,他拿着日记向父亲展示雄心壮志,上面写着,有朝一日自己一定要成为大演员,要爸爸来接成为大演员的小李保田回家。

岂料父亲看后,将日记摔到墙上,怒吼:

“你成不了大演员!”

03

李保田心里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否则没脸见父亲。

可惜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1966年,父亲因病去世。李保田探病时,父亲嘱咐他身为长子,要照顾好弟弟和母亲。那一瞬间,父子两人多年的“恩怨”终于消融。

等他再去探望,父亲已经走了。

20岁的李保田,再一次跟死亡打了个照面。

那年,李保田熬过学徒期,被分配到徐州地区文工团。后来那个团里来了一个上海知青,名叫王安忆。在王安忆的记忆中,李保田曾演活报剧,讽刺四人帮,演的是张春桥。进团是1966年,李保田没赶上好日子。一进团,时代的洪流就穿身而过,抽干了文艺沙漠,只能蹉跎岁月。

十年,20岁到30岁,李保田无奈地荒废了一个演员最黄金的年龄段。

命运在1978年,给了李保田成为大演员最后一丝希望。当时,一个下放干部告诉他,北京有个中央戏剧学院,你可以去考一下。李保田听了,浑身激动。可团里死活不放他去。李保田磨了很久,团里才答应。领导想的是,去吧,反正你也考不上,迟早死了这条心。可李保田想的是:

“我要是考不上,这辈子就不干这行了。”

表演,李保田不怕。可文化课,他只有小学文化。为此,他隔三岔五去图书馆偷书,把《悲惨世界》《红与黑》这些偷来,苦读。他普通话一嘴山东味,为了纠正发音,天天对着《新华字典》和《克雷洛夫寓言》念。考前几个星期,他拼尽全力,几近虚脱。走出考场,他就发起了高烧。

直到中戏的领录取通知书到手,烧才退去。

那一年,李保田32岁。

他有18年的舞台历练,到了中戏如鱼得水。教学汇报演出,他一个人要演两个小品。演完革命领袖,又演周扒皮。演《麦克白》里的看门人,他上场前后不到五分钟,获得满堂彩。李保田心里很得意。

一下台,班主任告诉他:

“千万不要以自己能成为一个二流演员而沾沾自喜。”

这句话,李保田记了一辈子。

04

一毕业,李保田就因为他的直,给自己添了“麻烦”。

那年,学校成立话剧研究所,想把毕业生暂时安顿下来。能不能留下,还待文化部批准。研究所搞了一出《天国春秋》,给每个学生分配角色。排演没几天,副院长找到李保田,说头三场你别演,有个老演员演过你的角色,想来客串。换做别人,可能就曲意逢迎,拿这个机会当梯子了。

李保田不干。他觉得这三场至关重要,涉及他展现自我,能否留在中戏。他听了气不打一处来,说要这么欺负人,那我一场都不演。

当时,他是待调身份,不演戏,就没钱。他一个月工资80块,一半给自己在北京生活,一半还要寄回家里养孩子。没钱,可就完蛋了。

幸好这时候,《闯江湖》剧组找到他,让他演了男主角。演一个戏班大师哥,丑角。导演是上影厂的,问了一圈人,就他最合适。这片子前后拍了十个月,给了他800块钱,解决了生活的燃眉之急。第一次拍电影,李保田每天激情四溢,把江湖艺人的挣扎演得活灵活现。

然而电影拍完,工资关系还没解决。差不多两年时间,李保田一分钱工资没拿到手。每月还得给老家寄钱。这期间,他拍了几部电影,大部分钱寄给了家里,自己总吃一毛几分钱的方便面,一天两包,脸都吃绿了。

饿归饿,可一拍电影,一演起戏来,他把啥都忘了。

图片

《闯江湖》之后拍《流浪汉与天鹅》,他演一个流浪汉,跑去农村淘了堆破破烂烂的背心,里面全是虱子,要高温蒸煮后才能穿。

他嫌《闯江湖》妆色太浓,跟导演说要自然肤色。一点东西没抹,跑去高邮体验生活。20天学会了划船,把自己晒得曝皮,疼得晚上不能睡觉,晒成一身黑。

还有《葛老爷子》,他四十岁演八十岁的老人,为了求得妆发自然,愣是用漂白剂把头发和胡须给漂了,导致大量脱发。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1988年,李保田拿到了两个奖杯,《葛老爷子》和《人·鬼·情》让他捧回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和金鸡最佳男配。他住的,却是15平米的宿舍。

80年代的创作氛围,让他形成了无比较真的个性。妆发较真、表演较真、剧本也较真。为此,他差点错过张艺谋的《菊豆》。1989年,看了他在电视剧《好男好女》里的演出,张艺谋找上门来,请他为《菊豆》试装。

李保田看了小说,很喜欢。可剧本里杨天青是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他都40多了。上妆抹粉后,怎么看怎么不自然,他觉得人物说服不了观众。

剧组方面也觉得他年龄偏大,演十八岁的杨天青,不像话。

此后,老谋子去北京人艺挑了一帮青年演员,拉去安徽体验生活。李保田早把这事儿忘了。

突然张艺谋打电话来,说老哥,还得你才行。

图片

李保田想了想,说,来,可以,但你把主演年龄提到三十几岁,我才能来,否则人物不成立,我说服不了自己,也说服不了观众。其次,根据这个年龄调整优化一下剧本,把人物心理动机建立起来。

张艺谋赶忙调整台词,请到了李保田。

看完李老师的表演,张艺谋又拉上他,拍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有话好好说》。无论是黑帮大佬,还是神经质的知识分子,都演得栩栩如生。

你看他演戏,永远是记得那个人物,而忘了他李保田本人。

05

演了没几年戏,李保田荣誉加身。到了90年代,电影逐渐没落,电视剧成了广大群众的娱乐主流。李老师又赶上一波热度。一部家喻户晓的《宰相刘罗锅》,让他和王刚、张国立,成了那年最红的演员。

偏偏这部电视剧,李保田的评价,并不怎么高。

遥想当年,《刘罗锅》火成啥样了,大街小巷都在放那首“天地之间有杆秤…”,北漂张国立一夜间翻了身,王刚顺利转型成演员,成了“和珅”专业户。内地戏说剧,一下子卷起一阵风。结果,张国立、王刚想跟李保田来个续集时,李保田却不想趁热打铁,继续火下去,婉言拒绝。

在李保田看来,一部剧火了是它的时运,该讲的故事讲完了,没必要为了红,强拍续集,他也不想一直钻在刘罗锅这一个角色里永远不出来。张国立那边,眼看戏说历史有搞头,拉起队伍,演了《康熙微服私访记》,一拍就是好几部,连着演了多年康熙。王刚则大半辈子,都是演和珅。

后来这两人,又找张铁林,组了铁三角,继续戏说纪晓岚。

王刚跟李保田不一样,他的意思是,自己演和珅,每次都觉得还不够好,如果有可能,更愿意在下一部戏里继续塑造。两种选择,只能说是人各有志。

至于三人为什么后来再没合作,李保田说: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没成腕儿的人,比较有上进心,我更愿意跟他们合作。”

图片

谈及私下关系,大家都很好。但合作,那是另一码事。尤其李保田,对于表演,有自己见解。俗话讲王不见王,其中必有道理。

对于《刘罗锅》,李保田并不认为那是个不得了的剧目。只因那个年代要吃饭,有这个机会,他要谋生。

他并不那么喜欢刘墉,觉得整个故事不过是对统治者不满情绪的笑话集,内容所涉,无非皇权淫威、宫廷内斗,背后还是封建制度那一套,刘墉只是皇权专制下的清醒附庸,本质上并不进步。

所以,后来让拍续集,他说刘墉身上那点小聪明,升华不出什么新东西。

就这样,几年后,张国立一连串的“微服私访”,成了中生代一线大咖,王刚把和珅进行到底,成为戏说剧和珅第一人。

李保田,观众慢慢将他忘了。

一提他,都多少年了,还是刘罗锅。

直到2003年,才出了喜来乐。

至今我还记得《喜来乐》给我们一家人看得多么开心,主题曲《人间情多》也是不停在耳边回响。

这部剧当年是一边倒的好口碑,拿了第2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李老师更是一口气拿了金鹰节最佳表演男演员、最具人气男演员和观众最喜爱的男演员三个大奖。

那届金鹰节,跟他争夺人气奖都是谁呢?巍子、高明、唐国强、陈宝国,个个演技派。最终,他以13万8千票获得最具人气奖。

上台领奖时,他却把“最佳表演艺术奖杯”放在主持台上:

“我把这个奖杯留给后来的、努力的、有艺德的年轻人,这个奖杯就作为我个人送给他的礼物。”

图片

提及这部剧,李保田的评价是:

“包含了底层与权势的斗争,内核比《刘罗锅》健康很多。”

但要说满意,他觉得那并不是自己最好的表演。也归于谋生范畴。

更离谱的是,在金鹰节上拿奖当天,他就炮轰了《喜来乐》的制片人:

“如果他不来领奖,说明他还知道羞耻,如果他来领奖了,说明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羞耻。”

为什么突然这么“骂”?

皆因两个字:注水。

06

《神医喜来乐》的剧本,1997年就写好了,最早只有20集。卖给了香港一家公司,没拍。2001年,内地买回来,凑了班子,决定拍成25集连续剧。制片方觉得太少,硬抻成了30集。李保田答应演出时说:

“30集已经很多了,不能再变动修改。”

万万没想到,片子播出,变成了35集。许多东西是从原先30集拍摄内容里挑出来,硬塞了200分钟。李保田看了,很不开心:

“本来这部剧可以成为内地近几年最好的一部剧,就这么给糟蹋了。”

因为《喜来乐》,此后,李保田拍戏,必须由他做艺术总监,不能由着制片方胡搞。结果,很快,他和《钦差大臣》就打了一场官司。

拍戏时,为保证剧目质量,李保田是一边演戏,一边做表演指导,一边还忙着润色剧本、台词。并没为此要更多费用。

电视剧上映,李保田傻了,30集的剧,变成了33集。“注水”这种事,业内潜规则,大家和气生财嘛。

再说也就三集而已,不至于动气。李保田却不能忍,一怒之下,把制片方告了。不但要求给3集的片酬,还有违约金。共190万。

影视公司老板当即表示:这是敲诈!

还给李保田扣了一顶“戏霸”的帽子。

影视公司方面的说法是,李保田经常在片场指手画脚,把他的儿子、亲戚、朋友往剧组里拉,有一场和女演员的戏,愣是拍了八个小时:

“表面上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公开扣了帽子,罗织了一大堆罪名,还不解气。京城十家影视公司,在一起开了一场声讨会,声讨“戏霸李保田”,说是要剔除他这个害群之马,不能让他这种耍大牌的人横行霸道。大字报文风,一套一套的。

结果记者去采访影视圈的人,宁财神说:

“这个行业里面,耍大牌的人有的是,但拿李保田开刀就不合适了,他是个非常有艺德的人,很尊重自己的表演艺术。”

编剧冯海说,别说主演和大牌了,我们编剧偶尔还会介绍几个人进去演戏,就因为这,扣个“戏霸”的帽子,实在荒唐。

当年,新浪还就此搞了场投票,结果如下:

最后,影视公司赔了钱,不甘心,扬言要封杀李保田。

李老师的态度很直接,说钱不是最终目的,要的是公道,封杀我怎么了,大不了我不拍戏了。李老师曾在一家周刊上的发言:

“现如今,有点钱的生意人,都想往影视圈儿里挤,这是不断地有烂电视剧出现的一个因素。市场化应该优胜劣汰。我在这里边,不断地跟投资方友好地斗争,使他保持点艺术质量。片子注水,他们说,我补您钱,我说我不要您补我钱,我保持一个随时骂您的权利,您就是注水肉。”

除了“戏霸”帽子,资方还一直引导风向,说李保田就是讹钱,设套让他们往里钻。李老师儿子李彧坐不住了,说我爸一年多少广告找上门,你们知道吗,他要钱用得着敲诈你们?老爷子出门骑的都是自行车。

确实,李保田从艺多年,从不接广告。酒广告、保健品广告,都找过他。

《喜来乐》火了,药广告找他。他都拒了。理由很简单,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广告形象长期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样大家无法进入他表演的角色。

“我不喝酒,品不出好坏,我不能这边播着酒广告,那边又演着喜来乐。

我接的戏,里面有我认可的价值观。我这么干,那不是打自己脸吗?”

关注现实、关注文明进步,这是李保田认可的剧本价值。

他不愿干违背这种价值的事。

最火的时候,他一年拒了17个剧本。更别说什么广告了。

唯有一次,他破了例。

为了他最反对的那个人,儿子李彧。

07

李彧本来是学画画的,且极有天赋。

后来看父亲演戏,眼馋,画也不画了,回家说,我想演戏。

李保田听了,一顿胖揍。他身为演员,知道这个行业的苦,知道在如今这个世道,你想混出个样子,有多么艰辛。

他不想儿子受这份罪。

1989年,李保田演《师魂》,儿子去探班。里面有个角色,演员不干了。导演临场看到李彧,让他试试。李保田说,他哪儿行啊。

没想到,李彧演一场雨天的哭戏,特别投入。旁人都说这孩子有天赋,李保田勉强夸了一句。

图片

李彧的心早不在画画上了。频频逃课,搞摇滚、跳霹雳舞,就想演戏。

看他真的想干这行,李保田也就不反对了。

为接受专业训练,李彧考中戏,不幸落榜。身为中戏的教授,李保田坚决不给儿子走后门。

后来记者说,您去打声招呼总可以试试,李保田说:

“我怎么打招呼?我就张不开这个嘴。我受的教育就不允许我这么做。”

李彧面对采访时,乐了:

“这根本就不怪他,他那不够圆滑的个性,在中戏关系还没我熟呢,认识的领导还没我多呢。”

听儿子这么说,李保田也乐,说中戏不问亲疏,不录取李彧:

“就冲这一点,这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六年间,李彧在外面吃了很多苦,跑了很多组。回去再考,考上了导演系。

李彧性格不像李保田,很懂得变通,在外人脉也广。

1999年,一个朋友给他拉了300万,李彧抵押了房子、车子,两人合伙搞公司。拿他自己话说,在外面混了两年,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有点飘,想干大事。

结果那剧本,根本不是东西。但合同签了,还保证李保田去。李老师不忍看着儿子违约,硬着头皮去,还拉上了一个张丰毅。

张丰毅看完剧本直摇头,说:

“你给我的这角色都是个啥啊。”

李保田表示,自己一生,最讨厌虚伪,最讨厌逢迎拍马。但为李彧不违约,他在剧组,把这辈子最厌恶的事都干了一遍。老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片场只好跟儿子较劲。电视剧拍完,连配音都没去。

那部剧,李彧找当年的配音大咖张涵予给配的。

李彧后来又折腾,前后两家公司,都黄了。

事业不顺的时候,李保田会有意无意地说,这里有个角色,你可以来。好面子的李彧想证明给父亲,说我这里还有一个戏呢。

图片

演戏多年,李保田对李彧极其严苛,始终不信任他的表演。

《丑角爸爸》合作之初,连结巴怎么断句,李保田都要质疑,常在剧组当着人面“训斥”李彧。李彧跟父亲探讨剧本,一段还没演完,李保田打断道:

“你先把你台词捋顺了,再来跟我讨论吧。”

后来,一步步成长的李彧在剧中一段演出,终于说服了老李。新闻发布会上,李保田说,儿子这次实实在在让我觉得他是个出色的演员。

尽管如此,老李性格还是拧,还是不能适应这个社会的某些“规则”。当年,上鲁豫有约,节目组希望父子一起录。他不答应,对鲁豫说:

“我不喜欢,也不乐意。我不想让他沾我的光,不想帮他做这个。”

可多年后,李彧执导电影,去《超级访问》做宣传,李保田又破了一次例。

08

曾经的“戏霸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对这顶帽子和所谓封杀,李保田表现得很淡然。戏霸就戏霸,只要能保证剧的质量,叫什么都无所谓。

自青年时代起,李保田就是个“不够圆滑,不懂变通”的人。

他负责团里角色安排,领导推荐人来加塞,他说能力不够,不许上。自年少时,他孤独、自卑,远避人群,独来独往。也正是这样,他不怕得罪人,不怕被孤立。

多年后,回应戏霸风波,他说:

“咱们在一个虚伪的社会里活了那么多年,已经找不到多少真文化了,如果面对强权集团还要跟他们一起以假乱真,那会催生出什么呢?”

李保田还说,如果真就那么被封杀,没戏可演,他会感到遗憾,但绝不后悔。

他自己硬气,可他不是不懂当下。在中戏上课,他对学生的劝告,是千万不要学自己,不要那么清高、较劲,如今是个市场环境,竞争激烈,能妥协则妥协,努力为自己争一个饭碗,让自己能过得去,再谈其他:

“你们不妨适度地投其所好。”

他知道,自己赶上了好时代。80年代的氛围,把戏演好,能得到一切。

市场经济起来,他为谋生计,趁热演红了自己,这才有拒绝别人的资本,敢于对投资商说不。他知道,这个时代的青年演员,不会那么幸运。

只不过,他这个有“资本”的人,不打算顺应潮流。

图片

朋友窦海军的评价是:

“他永远不可能修得仙风道骨、超凡脱俗,70多岁的人,连16岁的圆润巧滑都不及,有时候,你不知是该表扬他,还是该鄙视他。”

有一次上节目,主持人问他,李老师你老这么直来直去,看不惯就说,在圈内从不讨好谁,就不怕得罪人吗?李保田直言:

“得罪人就得罪人,我都这岁数了,我能得罪到哪儿去?我几十年都这么走过来了,我不企图在老年了改变自己的性格。”

过去那些年里,就像他领“终身成就奖”时所言,很少出现在电视上,没有机会跟观众见面。要说封杀,真不至于。主要还是李老师要求高,到了这把岁数,只能演老头,可送上门的剧本,没有一个活生生的角色。

没戏演的日子,李老师并不寂寞。

他是个很能耐得住孤独的人,很能与自己为伴。不社交,不熬夜。整日一迭花生米,听着贝多芬、莫扎特,能画上半天。当年在中戏上学,他画过一幅宽2米、长6米的《麦克白》,挂在排练场的墙上,整日有人围观。

中央美院院长、负责开国大典美术设计的张仃说,你就应该来我们美院。

图片

但画画,终究是爱好。李保田画了半生,自娱自乐,从不刊发,直到老了,才结成画册。那些作品里,有他对苦难、生死、人性的全部思考。

我想,就算真的无戏可演了,恐怕也伤害不到这样一个自足的灵魂。

当然,要有合适的角色,谁不想再看看李老师较真呢?可惜有些事儿,尤其在如今这个环境里,演不演,有没有可以演的,都非演技能决定。

在李老师领取“终身成就奖”现场发言的视频里,一位网友留言:

“这才叫艺术家。我从没见过哪个演员把演戏,称作‘为观众们服务’的。”

或许对于一个无戏可演的戏霸而言,这是最好的称赞。


THE END
308
发表评论0
验证码
选择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公告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

视频 资讯明星
搜索历史
删除
暂无搜索记录
热门搜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空列表暂无播放记录
清空记录
登录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