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寻色中国》学术顾问曾启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东方流行色”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4-27   浏览次数:54


纪录片《寻色中国》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当代诠释。


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团队打造、稻来传媒制作中国首档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寻色中国》正在热播中,这部以六大主题色系为脉络的人文纪录片,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当代诠释。片中,中国传统色彩不再是沉睡于古籍的符号,而是通过匠人指尖的温度、山川草木的馈赠与历史长河的沉淀,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日前,《寻色中国》学术顾问曾启雄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做了40多年色彩研究,虽然巴黎每一年都要发布流行色趋势,但如果只是单纯使用西方的方法去研究、衡量中国传统色彩,会有点困难,也没有必要,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基础,“大家对于中国传统色关注的时间还不长,只有十几年,《寻色中国》这部作品就像一把钥匙,引导大家发现更多色彩背后的故事和文明。”

深入解读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文化内涵

在中华文明的千年历史长卷中,每一抹传统色彩都是解码东方美学的密钥,蕴藏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智慧与审美哲思。《寻色中国》创新性地以六大主题色系构建叙事框架,每集深入解读一种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文化内涵。“煌煌国色”展现帝王专属色彩如何演变为民间纽带;“神颜莫测”揭示中国人通过色彩与天地沟通的智慧;“她的色号”打破刻板印象,探索女性与色彩的深层联结;“我见青山”呈现自然色彩的人文转化;“花花乡野”捕捉民间生活的鲜活色彩;“奇色何寻”则探寻传统色谱中的另类存在。《寻色中国》以色彩为独特视角,带领观众探索一个全新的中国,发现蕴藏在传统色谱中的生活智慧与审美哲学。


景德镇青花瓷。


《寻色中国》开篇即以“煌煌国色”叩响历史之门,揭示帝王专属的明黄如何从紫禁城的琉璃瓦流向市井的缂丝织物。镜头下,景德镇的青花钴料被匠人反复研磨,矿物与水的交融仿佛重现《千里江山图》中石青石绿的璀璨——这些源自矿石与草木的天然颜料,承载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在曾启雄看来,传统色的本质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体,每一抹颜色都是天地人的对话。曾启雄曾经通过对传统染色工艺的复原研究,揭示了蓝草氧化中“青出于蓝”的哲学隐喻,而这一过程在贵州苗寨的蓝染场景中得到了诗意呈现——染缸中的液体从暗绿渐变为湛蓝,恰如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明黄色曾是帝王专属色。


《寻色中国》聚焦帝王之色“黄”时,曾启雄的解读为这一色彩符号注入深意:“古代帝王服饰的黄色染料需兼具稀缺性与尊贵感。路边的植物因沾染牛粪等污秽之物,绝不会被选用。”隋唐时期流行的黄栌染色工艺繁复——仅取香山一带黄栌树的树心部分,削去无色素的外层,研磨成粉后方能提取明黄。这一过程耗费巨大,百姓难以企及,黄色由此成为“权力专属色”。而宋代帝王一度改穿绛纱红袍的细节,曾启雄表示,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主导色彩选择,黄色作为“土”的象征虽贯穿王朝更迭,但其应用始终随政治需求流动。在明清时期,工匠甚至将金丝织入龙袍,以“金光闪闪”强化皇权威仪。

将视觉思维融入创作色彩解码文明


“她的色号”中对朱砂红在文化上进行了多元诠释。


五色体系(青、赤、黄、白、黑)不仅是视觉符号,《寻色中国》中“她的色号”一集就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从唐代“胭脂泪”到现代女性对朱砂红的多元诠释,展现了色彩如何跨越阶层与时空,成为文化认同的纽带。此外,团队从17个候选故事中精选出4个最具感染力的案例进行第一集“煌煌国色”的拍摄。拍摄中特别注重将视觉思维融入创作,创新性地运用动画、版式设计等表现手法,将古籍中记载的“玄”等传统色名转化为生动的动态影像。在探讨抽象色“玄”“纁”时,曾启雄表示,“玄”是混沌初开的五彩斑斓之黑,如同天将亮未亮时的深邃;“纁”则是落日余晖浸染大地的赤黄。

曾启雄对记者表示,中国古籍《康熙字典》中描写黑色的文字多达170个,远超红色的表达;而在发现甲骨文里已有了12个表现色彩,黑色的表达有六个占了一半,红色则只出现了赤、朱、丹三个。曾启雄坦言,如果说中国人最喜欢的是红色,那么中国人对黑色更敏感,这也是在传统色彩研究中非常有趣的一点发现,“古代人没有灰色,‘灰’字不是表达灰色的主体,是以小黑、薄黑、浅黑、淡黑等方式,表达灰色的色彩。‘灰’色直至‘五四运动’后才被纳入色彩体系。”

传统色需经时间检验


面对化工染料的冲击,《寻色中国》并未止步于怀旧,而是记录了一场传统色的“当代实验”。福州漆器的“红韵黑”颠覆了单一黑色的认知,漆层迭加时的光泽流动被镜头捕捉为“会发光的衣裳”;“柘黄”“绛纱”等传统色也被融入现代设计中,以色彩串联酿酒工艺与文化叙事。通过科学化、标准化的色彩体系,让古老色谱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通过光谱分析解码“远山黛”的矿物成分,以科学化体系支撑设计创新。曾启雄表示,如果只是单纯使用西方的方法去研究、衡量中国传统色彩,会有点困难,也没有必要,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基础,“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需要建立独立于西方的标准,我们要争取发布自己的‘东方流行色’。”

传统色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文明。

而对于“多巴胺色”“芭比粉”等新潮流,他坦言:“传统色需经时间筛选,正如阴丹士林蓝曾颠覆天然染料——唯有形成文化共识,才能沉淀为新时代的‘传统’。”他提及贝聿铭家族与色彩的渊源:1904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化学染料,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花样多,而当时中国国内还是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工序复杂上色难,而且漂洗易发白。贝聿铭的叔祖贝润生将自己的化学颜料按德语直接音译过来,取名“阴丹士林”。这种染料染出的布,耐洗耐晒,颜色牢固度高,而且色泽光鲜、纷繁多样,工序和价格更是简易低廉。很快,阴丹士林蓝化学染料,在20世纪席卷中国市场,导致传统蓝染行业式微。“比如‘多巴胺色’等这些新的颜色和中国传统色无关,是这个时代的事情,这些色彩还要面对时间的考验,在社会上被广泛应用,如果一直被流传下去,那么可以由后代来纳入归类。不然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色彩绝不仅仅是颜料,而是流动的文明

《寻色中国》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现中国特有的色彩浪漫,展示每一抹传统色中承载的独特文化意象。制作团队以唯美的视觉语言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指南,同时以现代科学视角重新诠释中国色,建立全新的色彩认知体系。《寻色中国》通过记录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时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让这些文化瑰宝真正“从博物馆走进生活”。

《寻色中国》制作团队以唯美的视觉语言打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指南。


在曾启雄看来,《寻色中国》是一把钥匙,引导大家发现更多色彩背后的故事和文明。在温州乡间,老奶奶用自种红花染线祈福的场景:红花与藏红花同属药材,染制的红绳被系于孩童手腕以驱邪避灾。色彩与民俗、医药融为一体,传统色也不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文明。手艺人的皱纹与细腻的颜料同框,在曾启雄看来,色彩绝不仅仅是颜料、染料、涂料、釉料等色料,《寻色中国》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色彩启蒙。


THE END
725
发表评论0
验证码
选择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公告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

视频 资讯明星
搜索历史
删除
暂无搜索记录
热门搜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空列表暂无播放记录
清空记录
登录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