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影视-海外华人在线影院 电影在线 影视网站 黑猫影视-海外华人在线影院 电影在线 影视网站
游客

奥利弗·斯通回顾越战50周年:我们不善于总结历史教训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次数:203

50年前的1975年4月30日,越南人民军攻克西贡(今胡志明市),南越傀儡政权倒台,持续20年的越南战争终于画上句号。20年的战争,双方总计死亡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巨,除大量越南平民百姓和士兵伤亡之外,支持南越政权的美国军队也有近六万人命丧沙场。今年78岁的奥利佛·斯通(Oliver Stone),当年也在越战前线服役一年零三个月,并且多次严重受伤,死里逃生之后才有了日后的著名导演奥利佛·斯通。


奥利弗·斯通在《野战排》拍摄现场。

成为导演后,奥利弗·斯通始终对于这段特殊经历念念不忘,屡屡将其还原于银幕之上。1986年,《野战排》上映,讲的是查理·辛饰演的新兵泰勒在越战前线由热血到麻木的灵魂转变,剧情涉及美军屠杀平民及自相残杀等尖锐问题,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等四项大奖。

三年后的《生于七月四日》中,斯通又将退伍军人罗恩·科维克的自传小说成功搬上银幕。这部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影片讲述一位爱国青年如何因为残酷战争而失去双腿,乃至丧失全部人生信念的故事,结果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剪辑两座小金人。

1993年年底,作为斯通“越战三部曲”的最终章,根据越裔美籍作家冯黎里自传改编的《天与地》上映。相比之前两部作品,《天与地》的主视角换成了无辜遭遇战乱的越南平民百姓,不过由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美军中士史蒂夫,也承担了重要戏份。而且,这个角色的结局和《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的主人公一样,也因战争之中及战后的种种遭遇,最终走向毁灭,充分反映越战亲历者奥利佛·斯通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感与批判。

时隔半个世纪,恰逢越战结束50周年,奥利弗·斯通也再次回顾了自己在越南前线的经历以及回国后的遭遇,并且分享了他对当下和未来的新看法。

【斯通自述】

我第一次去越南是1965年,我18岁,身份是教师。(译注:1965年6月,他由耶鲁大学辍学来到西贡,给当地高中生上英语课,为期半年,之后返回美国)三年后,我再次来到越南,身份是士兵。那时我还年轻,缺乏现在我们所具有的这些良知。在当时,大家都相信那一套东西,我也不例外。一下子,越南就成了全世界聚焦的中心,就像现在的乌克兰,让大伙儿都疯了一样,人人都在说什么必须要为乌克兰而战。

这种军国主义的心态诞生在美国,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我年轻时的立场相对保守,回到1965年,去越南当老师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感觉就像是某种神圣的教职一样。不过,稍后我又去了亚洲其他地方,到过柬埔寨,也到过老挝。看到的越多,越有幻灭的感觉。等我作为士兵再次回到越南,那感觉已经是糟透了。再也没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只剩下铁丝网遍布的营地。


奥利弗·斯通曾在回忆录《追逐光明》中讲述了他个人版本的越南战争。

我们在当地部署了50万人。站在普通士兵的立场,我当时就觉得那地方一团糟。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拙劣的战争,我们一边计算着尸体的数量,一边假装我们是获胜的一方。整件事就建立在谎言之上,而且这还不是当时我们所要面对的唯一谎言。我在《追逐光明》(Chasing the Light)一书(译注:2020年7月出版的奥利弗·斯通首部个人回忆录)中,讲述了个人版本的越南战争。我在1968年12月离开时,已两次负伤,经历了相当多次的战斗。我曾颈部中弹,身上也被弹片击中过。颈部中弹后我能活下来,堪称奇迹,因为伤口离我的颈动脉很近,大约只有六毫米,但那次伤愈后,我还是重返了战场。


《天与地》的主视角为遭遇战乱的无辜越南平民百姓。

我参战的15个月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丛林和海滩周围的平原间度过。我接触到了很多东西,天晓得里面有没有落叶剂这样的剧毒物质,因为行军的时候,我们经常要走到那里。大致的情形,你们可以在我的“越战三部曲”中看到,尤其是最后的《天与地》,它表现的是美丽的越南,是还没被我们插足而入的越南。

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在那一个月前,我已离开越南。但对美国人而言,这场战争在那之后又持续了四年,直至1973年。之后,尼克松终于达成撤回战俘的协议(这里指《巴黎和平协定》),而大多数美军战斗部队也都在1973年之前撤离了。从1969年到1973年,伤亡人数惊人。

我是1968年回国的。1970年,我进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当时,那是一个很有革命精神的地方,学生根本就不理会退伍军人什么的,所以我对自己的经历闭口不谈。1970年代初,我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到1970年代中期,我就已经完全站在了反对战争的那一边了。我变得倾向于简·方达的立场,而且在战争结束后,我越来越欣赏她。但当越战还在继续的时候,她的反战立场一度让我觉得很奇怪。

1968年3月,林登·约翰逊拒绝参选,于是我们就知道这场战争要结束了,因为他自己都不支持他原本的越战政策了。但是,军队还在继续派往越南,而且美国媒体也还在越战问题上“喋喋不休”——直到现在,这都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一个大问题,总是要由媒体来告诉我们该怎么想问题。这方面,《纽约时报》一贯糟糕,每一场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你去重新看看他们当时写的那些社论吧。越战的时候,他们总是站在政府一边,总是对外立场强硬,对内支持政府,甚至可以说是政府的喉舌。越战结束后,他们变了,因为他们讨厌尼克松。现在他们讨厌特朗普,他们一直都不放过特朗普,但其实他们还是在支持战争,支持乌克兰之战,所以其实还是和过去一样垃圾。这场战争,只是又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但那些媒体继续欺骗美国公众,而公众也又一次地上了当。


简·方达与乔恩·沃伊特在《荣归》中。

1975年4月30日,西贡易手,而我却感觉如释重负。其实每个人都是这种感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美妙的时刻,因为一切都结束了。然后,就有了一波越战电影,从《猎鹿人》(1978年)到《现代启示录》(1978年)到简·方达的《荣归》,全都是一些了不起的好电影。于是,我也必须要拍《野战排》了。


《野战排》讲述新兵在越战前线由热血到麻木的灵魂转变。

后来,我又拍了《生于七月四日》,一部态度非常强烈的反军队电影。它公映于1989年12月20日,但就在那天,美国又入侵了巴拿马。相比越战结束,那又是一次变化的开端,标志着我们又重新开始使用军队,又重新开始相信这一套东西了。再之后,就是小布什上台,我们又卷入了伊拉克战争,一场基于媒体宣传而来的战争。按照媒体的说法,我们是正义的一方,军队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紧接着,我们又回到伊拉克,进行了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根本停不下来。就像是小布什曾经所宣称的那样:“越战失败的幽灵,已经被永远地埋葬在阿拉伯半岛的沙子下面。”


《生于七月四日》讲述一位爱国青年因为战争失去双腿,乃至丧失全部人生信念的故事。

有人担心我们变得过于和平主义,过于软弱,所以强调我们必须变得再次强硬起来。结果,我们还真就做到了。我们重新变得非常强硬。不知不觉中,到了1990年代末,我们已经制定好了一项政策——那是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东西,而且我们确实已实现了其中大部分——要干掉新保守主义黑名单上的七个国家。到目前为止,我们打击了其中六个。剩下的这个,自然就是伊朗了。但如果我们要对伊朗下手,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等于是又把小布什那些胡说八道的东西给彻底遗忘了。但我相信我们还是会去的,内塔尼亚胡才是我们的领袖,他就是我们的外交政策。美国的中东政策都要经过他这一环。我觉得这家伙绝对是狂热分子,几年前我就采访过他,我当时就觉得他疯了。他是真的很讨厌阿拉伯人,根本没法放下这种仇恨。所以,结果就是我们又会回到过去,什么教训都没学到。

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真的是不善于总结自己的历史教训。


THE END
866
发表评论0
验证码
选择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公告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

视频 资讯明星
搜索历史
删除
暂无搜索记录
热门搜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空列表暂无播放记录
清空记录
登录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