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影视-海外华人在线影院 电影在线 影视网站 黑猫影视-海外华人在线影院 电影在线 影视网站
游客

饶晓志成名以后,把《无名之辈2》拍成烂片?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7-06   浏览次数:631

嗅态

观察商业榜样,输出榜样观察


作者 | 石灿

音乐响起,灯光亮起,一辆挂满彩灯的东南亚风三轮车驶上舞台,章宇、任素汐、潘斌龙依次登场,饶晓志从升降台升起,掌声雷动。

这是《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的首映,也是饶晓志时隔七年再次回到“无名小人物”的世界。

6月29日,这部被市场寄予厚望的续作终于和观众见面。点映热闹背后,饶晓志的发言透着一丝微妙的疏离,胡广生和马嘉旗的故事结束了,但无名之辈的困局永远新鲜。

7月5日上映后,票房冷淡,网络上骂声盖过了赞扬,“我看别的烂片我至少还可以睡觉,但是本片编剧预判了我的预判他用大量的枪声让我根本睡不着,看又看不进去睡又睡不着,就纯折磨。”

饶晓志的电影公式=小人物+荒诞现实+情绪崩塌+道义拷问。他总是在荒诞现实中把小人物逼到极限,让他们情绪决堤,在混乱中反问这个世界的道德标准是否还值得相信。

这正是他“戳中观众内心痛点”的关键。随着他进入主流市场,这个公式正被稀释为套路:小人物不再尖锐、情绪不再真实、荒诞沦为搞笑、道义拷问被替换为和解与圆满。

他没变节,只是妥协。这一切,观众也许看不见,但他自己可能最清楚,“他们知道被骗了吗?”

01

出走

饶晓志还在继续寻找伟大电影的密码,只不过,这次恐怕落空了。

伟大导演和伟大作家都有一个创作困境:身处异乡的他们往往与家乡越靠近,越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饶晓志真的要寻找的,或许是最初出发时的那份执念,回到那个还没有被称作“导演”的自己,一个有疼痛、有困惑、有坚持的“无名之辈”。

他出生在贵州桐梓县,那条贯穿小镇的主街,是他童年的全部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录像厅里常年放映着从香港引进的动作片和喜剧片,周星驰、杜琪峰、周润发的影像在他脑海中留下浓重印记。那些影片中的人,常常命运多舛、个性张扬,却又挣扎着寻找出口,这些形象成了他日后创作的种子。

饶晓志最早与叙事建立联系,是从舞台开始的。小学时到县城上学,在同学们朗诵《雷雨》时,他已经能在舞台上表现出罕见的自信。进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后,他的表演天赋开始凸显。他喜欢自己编小品、写剧本,哪怕排练场地简陋,也总是一遍遍打磨角色。

那时候的他,不在意名利,只想扎进去做点像样的作品。别人完成作业就好,他却愿意干最累的活。为拍作业片,他常举着录音杆站在太阳下,一举就是好几个小时,晒得肩膀脱皮,也从不抱怨。

老师们很快注意到这个倔强的学生:“他有一股子劲,认定的事情非做好不可。”一位从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学成归来的师兄进一步改变了他。饶晓志决定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这成为他从贵州小镇走向戏剧中心的关键一步,也塑造了他的创作并不依赖故土的特征,乡愁回望成为他中年迷茫后的偶然。

北京并没有立刻欢迎他。2003年毕业后,他像无数北漂一样,陷入生活的困顿。一度没有固定住处,靠亲友接济过活,频繁搬家成了日常。他也尝试自谋出路,和朋友合伙开餐馆,却刚火了十几天,就遇上“非典”,不得不停业。

真正的转折,来自一次试镜。他去孟京辉剧团应聘群演,没想到只被扫一眼就录用了。他本以为终于有机会展示自己,结果却是要全程戴面具演出,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从群演做起,他花了三年时间才当上副导演。这段经历,虽然辛苦,却让他对“边缘者”有了深刻的体会,也种下了他对“尊严”这个主题的长期执念。

2008年,他与李亚鹏合办春天戏剧工作室,终于开始主导自己的舞台。《你好,打劫!》《咸蛋》《蠢蛋》组成了他最初的“绅士喜剧”系列。这些剧荒诞中带着锋利,笑中藏着伤。微电影《烟·枪》致敬贝克特,全剧一镜到底长达22分钟,探讨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崩溃与异化。

“我在剧场一向是一个提问者,我对社会有思考,但没有答案。”这是他对自己创作立场的总结。

他的剧场里,总有一股追问现实的力量。《你好,疯子!》把七个互不相识的人困在精神病院,逼问谁是真疯子;《东北往事》借用黑帮外壳,讲的却是人性和生存的边界。

那些年,他不断在创作中追问世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人在被困住的时候,还能不能保住一点尊严?

这些叩问,最终也走进了他的电影。只不过,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属于他的“无名之辈”才刚刚开始。

02

无名之辈

荣誉来得猝不及防。

2014年,饶晓志凭借《你好,打劫!》《你好,疯子!》《东北往事》等作品,拿下中国话剧金狮奖最佳导演。他很清楚,话剧舞台的掌声,撑不起他更大的梦想。那个在贵州就种下的电影梦,正悄悄在他心里翻涌。

转机出现在2015年。

一位投资人看完《你好,疯子!》后,主动提出把它改编成电影。当时正赶上舞台剧改编电影的热潮,饶晓志信心满满,准备一战成名。但2016年电影上映后,票房仅1500万,豆瓣评分开分只有6.8。

恶评如潮水般涌来,他形容自己“拍完《你好,疯子!》,看到那些恶评那么骂我,我也很崩溃”,状态恰似《无名之辈》里看到恶搞视频后崩溃的“眼镜”。那段时间,他就像自己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在尊严和自我怀疑中苦苦挣扎。

虽然电影在结构和节奏上还有不足,但《你好,疯子!》让他在大银幕上找到方向。不去追求宏大命题,而是专注于个体的困境;不喜欢说教,只想挖出人心里真实的东西。

那时的饶晓志,还不是票房导演,更像是个“人性苦力”,一砖一瓦,铺出真相的地基,不炫技,也不迎合。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

一次从英国回北京的航班上,他和老乡章宇在飞机上喝酒,耳机里放着尧十三的《瞎子》,一首用贵州方言改编的《雨霖铃》。这首歌击中了他,那不是普通的乡愁,而是一种“混不下去的人的乡愁”,是一种穿不过人群的孤独,是一种只有故乡才能疗愈的惆怅。

回到北京,他立刻找到编剧雷志龙。几位朋友在烧烤摊上坐着,伴着《瞎子》的旋律,脑海中浮现的是童年记忆里的贵州小城。他和雷志龙那时都在人生低谷,那一晚他们说:“咱们做个东西吧。”这个“东西”,就是《无名之辈》。

创作这部电影,对他们来说像一次精神还乡。他们不是赶着写剧本,而是先写出几万字的人物小传,把每一个角色的底子打实,哪怕最后剪掉两组人物,也不将就。他们相信,“演员的魅力,加上角色的厚度,才会有真正的银幕形象。人立住了,戏就有了。”

贵州方言成了打动观众的钥匙。陈建斌、任素汐、章宇用方言演绎那些日常小事和沉重命运,让人仿佛走进了都匀老楼的烟火日常。

在合肥的一场路演里,一个播音系的男生提问时哽咽到说不出话:“你们上台时大家在鼓掌,我却一个人坐在台下流泪。”饶晓志接过话筒想安慰他,却发现自己也已经泪流满面。那一刻他知道,那些藏在角色里的尊严与痛感,确实穿越了银幕。

电影上映前,所有人都不看好《无名之辈》,哪怕饶晓志也没有太大的信心。但上映后,《无名之辈》凭借口碑一路逆袭,最终票房近8亿,成为2018年最出人意料的黑马电影。

这部片子的成功,是他创作意识的一个高点。他没有讲“大时代”,讲的是那些“破鞋命”的人。一个瘫痪在床的姑娘,一个窝囊的中年贼,一个愤怒又无能的警察。这些人可笑、荒诞、失败,却格外真实。

尽管整部片子仍有舞台剧的影子,结构也不算完美,但打动人的,是那种对“失败者尊严”的反复咀嚼。那时的饶晓志,还站在“无名者”一侧。他的镜头不是俯视,也不是歌颂,而是安安静静地蹲在这些人身边,陪他们吸最后一口烟,再和命运撞上一回。

他拍“无名之辈”,不仅是因为“他们值得”,更因为这是他自己作为创作者在体系中逐渐边缘化的投影。在流量为王、营销至上的电影生态里,导演的创作自由与尊严,被一点点磨损。

所以,每一次“荒诞”与“无力”,既是角色的命运,也是导演自身的现实感受。

03

悄然变化

当《无名之辈》的成功把饶晓志推向聚光灯,他也走到了一个创作者必须面对的十字路口:是继续走原路,重复安全的成功模式,还是冒险尝试新的表达?

他在内容公式上选择了前者,内容类型上选择了后者。2020年,他邀请刘德华主演《人潮汹涌》,把这部改编自日本电影的作品送进了竞争惨烈的春节档。

影片上映首日票房不到5000万,甚至不如《熊出没》。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导演可能会怪宣发不给力。饶晓志却没有。他三天没出酒店,亲自联系影院、加入十多个影管群沟通排片,还在微博上公开为自己的片子呼吁。这种“死磕”的劲头,像极了他电影里那些不认命的小人物。

最终,《人潮汹涌》票房逆转,突破7.6亿。这只是他转型的一部分。不久后,他接手主旋律大制作《万里归途》,导演郭帆把这部讲述中国外交撤侨行动的影片交到他手上。对于第一次拍这种题材,饶晓志依然坚持自己的角度:“外交官也是普通人,只不过承担了把同胞安全带回家的责任。”

为了真实还原北非战场的环境,剧组在宁夏的寒冬里搭建出1:1的非洲小城。水泥一搅拌就冻住,工人只能用热水和料,冻土坚硬如铁,地基施工异常困难。影片中最有张力的一场四分钟长镜头,为了呈现出真实感,100多位演员整整磨了两天,反复拍了四十多遍才完成。

饶晓志还悄悄在电影中埋了一颗“故乡的种子”。那个角色递出的纸条上写着“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那是他的老家。他把自己的起点,藏进了这部大片里。2022年国庆档结束,《万里归途》最终票房突破15亿;到了2025年,与其他9部影片获得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资本的风暴从未平息,市场对《无名之辈》续集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饶晓志没有回避,他选择正面回应。

这一次,他把故事从中国西南搬到东南亚的热带灰影之地。在那里,他构建了一个关于直播骗局与暴力连环事件的故事结构:章宇饰演的陈三金,被卷入一场“手撕渣男”的直播秀场;任素汐饰演的薛芳梅,则成为穿梭于废墟与镜头之间的“中转站”。火龙果、假死、爆炸、手持摄像机的凶手……这些元素勾勒出一个荒诞却真实的当代社会图景。

这不是《无名之辈》的续集,而是一次新的困局和独立的故事。饶晓志依旧想借助流量社会的“看与被看”,去反讽如今被审美、被舆论操控的现实。他想继续讲人性。

起初,这部电影的设定确实很有锋芒。直播变成审判台,流量变成合法的暴力,真人秀背后是命运的颠覆。但这些锋利的设计,最终还是在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中被磨平了。

因为,这不是一部自然生长出来的电影,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被市场需求驱动的项目。甚至在剧本阶段,整个系列就被设计成“双片矩阵”,另一部片子叫《无名之辈:意义非凡》,这部则是对前作的延展。于是,一些结构显得功能性太强,一些人物的出现也显得用力过猛,荒诞变得标准化,疯癫变得可控。

曾经在《无名之辈》中最让人动容的疯子逻辑,如今更像是被摆在舞台中央供人观看的表演逻辑。情节还在走荒诞路线,但结尾却用一连串急促的正能量收尾,好像直播间里的一个个点赞,真能治愈所有伤痛。

如果说《无名之辈》是一个主动回应现实的作品,那么《无名之辈:否极泰来》更像是一个被现实“指派”出来的产品。

当然,《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看起来像是他还在讲“无名者”的故事,只不过,创作者本人的位置,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他放弃了乡愁,回到了原本属于他从小到大都在追求的轨道上——远离贵州,寻找他乡——一种完全脱离乡野气息的现代城市化生存文化。

写到这儿,也就不难理解饶晓志的作品了。同是贵州籍导演的毕赣和陆庆屹的作品极度依赖贵州特色,而饶晓志则能跳脱地域的特征,走向更主流的商业世界。以至于,他更大的野心并非《无名之辈》里的贵州元素,而是向好莱坞看齐的商业片叙事。

他越想要守住初心,越显得遥不可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导演变得“更会讲故事”,或者“更懂宣发玩法”,但这并不是个体的主动进化,而是结构性转向的产物。

中国电影工业近十年正在经历一个从“创作者中心”向“平台中心”的转移过程。剧本要能立项、卡司要够体量、题材要不出格、节奏要能剪辑成抖音热点……导演的作用,不再是那个“最后拍板的人”,而是个协调各方资源的“中间层”。

饶晓志,就是在这个角色中被耗损的代表人物。他足够懂戏剧,但又必须参与商业;他有真实感追求,但也要给平台交出KPI;他知道拍出《万里归途》那种戏骨对戏是高光时刻,但也得接受流量明星对口型的尴尬。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而是系统如何处理“非极端型导演”的通用策略——消耗他们、规训他们、让他们可控。

04

为“无名者”发声,为“有名者”服务

在《无名之辈:否极泰来》里,最难安放的,其实不是哪个角色的命运,而是饶晓志他自己。

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不在技巧,也不在结构,而在于导演的创作动机变得模糊,身份也变得游移不定。你很难说他到底想拍什么,更难判断他站在哪一边。

《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像是他一场戏剧梦的变异版本。你仍能看到《你好,疯子!》的影子:荒诞的设定、现实的反讽、错位的逻辑。但这一套如今看起来,像是过时的旧戏法,和他想探索的新东西缠在一起,显得既不纯粹,也不痛快。

其实,饶晓志在《无名之辈》里,已经成功地跳出了舞台剧式的表达,拍出了更贴近现实的东西。但这一次,他又回去了。《无名之辈:否极泰来》更像是主流电影市场对这个IP的回收与重塑,不再是他个人表达的自然延续。

换句话说,他原本走上去了,现在却走下来了。

整部电影给人的不适感,不是因为故事混乱,而是因为创作情绪本身在摇摆:他想拍得尖锐一些,又不敢太过;想突破,又担心越界。于是,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部像《无名之辈》的“仿制品”,却少了那部片子真正的灵魂和力量。

剧情节奏仿佛被某种“必须向上”的主旋律牵着走,强行制造一种“苦尽甘来”的幻觉,却少了前作那种来自底层挣扎的真实感。结尾的转机来得太快,人物转变缺乏铺垫,很多情节看起来就像是为了迎合而生。

饶晓志始终需要更大的、更多的商业成功,来证明他当初逃离贵州、奔向大世界的决心与代价是值得的。哪怕到了今天,这一点依然成立——尤其是在北京这个圈层高度固化的电影资本场中,谋生与晋升的逻辑早已明确:哪怕拍十部票房过十亿的“狗血商业片”,也不为过。

对于一个小镇出身的青年导演来说,想要在这样的体系中出头,最关键的资本无非三样:第一是才华,第二是听话,第三是听话的才华。天赋必须被驯化,表达必须被审查,成长的代价就是个性被系统性调和。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名之辈:否极泰来》既是一部试图“安放小人物”的电影,也是一部向资本靠拢、向主流妥协的作品。

饶晓志仍然试图讲“人性”,但这个人性不能太暗,不能太丧;他还在描绘“失败者”,但这些失败者必须在最后站起来,带着某种被规定的希望与正能量。这与他在第一部《无名之辈》中那种不回避失败、不粉饰真相的表达方式,已经有了本质上的改变。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堕落”了。饶晓志一直在夹缝中创作。他出身电影体制,熟悉规则,也知道如何在规则边缘表达自己。在《你好,疯子!》《无名之辈》之后,他接到了更多的资源,拍了《人潮汹涌》这种更安全、也更商业的作品。他曾说自己希望有“更大格局的表达空间”,但现实中,这个“空间”慢慢也吞噬了他曾经的锋利。

他变得越来越懂得怎么讲一个“能卖”的故事,却越来越难拍出一个“非拍不可”的作品。

《无名之辈:否极泰来》是“无名之辈系列”的一个分水岭。他试图给“小人物”找到出路,却忘了,那些真正的小人物,从来就没指望胜利。他们只是在失败里,保留一点尊严和荒诞感。

回顾饶晓志的创作,你会发现他一直执念于“人性的承认”。疯子、贼、落魄警察、边缘商人……他拍的都是那些社会边角料中的人。他也太清楚,这个时代不欢迎太复杂的人。所以他一边坚持拍“人性”,一边又努力把人性包装得更温柔、更安全、更容易接受。

这使得他的作品,尤其是《无名之辈》之后的作品,呈现出一种人性表达与政治正确之间的拉扯感。

在艺术愿景上,他想为“无名者”发声;在现实策略上,他又不得不为“有名者”服务。反复横跳的生存策略也导致了《无名之辈:否极泰来》的混乱与失衡,最终走向爆米花电影的命运。

他还在拍,但拍的方式,已经被行业的运行规则重新定义了。

主要参考资料

[1].《饶晓志,万里归初心》,贵阳晚报,2025年6月24日

[2].《今年最大黑马锁定?专访《无名之辈》导演饶晓志:人生就是在“等待戈多”》,娱乐独角兽,2018年11月30日

[3].《仅凭这三点,他从一个小镇青年成了知名电影导演》

[4].《饶晓志:不惧归途万里,家是唯一方向》,中国电影报,2022年9月30日

[5].《详谈:饶晓志》,新星出版社,2021年6月,李翔


THE END
841
发表评论0
验证码
选择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表情
公告

hello~欢迎访问一起追剧,本站全蓝光画质永久免费观看,如果资源无法播放请切换线路或等待管理修复,优先修复热播影视。

本站唯一指定网址:《heimaotv.vip》

视频 资讯明星
搜索历史
删除
暂无搜索记录
热门搜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空列表暂无播放记录
清空记录
登录账号